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服务应用和创新日益活跃,为新经济形势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了新的业态和新的产业。在新经济时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将发生前所未有地改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保安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未来保安服务业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维护社会治安的中坚力量1984年12月18日,深圳市蛇口保安服务公司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保安服务公司。它的诞生,开创了中国保安服务的先河,标志着中国现代保安服务业的开始。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保安服务业的规模不断壮大。
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各地保安从业人员为公安机关提供破案线索111.24万条,协助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81万人,为国家、集体和个人挽回经济损失193亿元。2011年至2015年,全国有128名保安员在工作岗位上牺牲,1.46万名保安员负伤。保安队伍用青春和热血践行光荣使命,在服务经济建设、开展群防群治、维护治安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9年10月15日,中国保安协会第一副会长刘绍武在第四期全国保安服务企业综合管理培训班开班讲话时介绍,目前全国保安从业单位已达9000多家,保安从业人员达500余万人,行业年产值保持近20%的速度增长。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保安服务业已逐渐形成集门卫、守护、巡逻、随身护卫、押运、安检、技防、安全风险评估、安全培训等于一体的服务产业,呈现出规模庞大、产值惊人、竞争激烈的繁荣景象。
作为一支职业化的社会安全服务力量,保安企业、保安人员在政府部门和公安主管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下,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与各地的智慧城市、平安社区、平安医院、警保联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一系列安全工作的建设,在安全防范、协助破案、化解矛盾、社区服务、重大活动安保、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公共安全与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
保安行业是服务社会的窗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保安服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政府机关、厂矿企业、金融单位、文教卫生、交通航运、旅游景点、宾馆饭店、居民社区、驻华使馆等场所,到处都能看到保安员的身影。驻守在各个岗位的保安员,每天24 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安全守护工作,他们的存在不仅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力所能及地帮助,还可以对广大群众进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已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保安服务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保安服务业承担着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会管理的工作任务,完成了以前由公安机关承担的大量社会治安防范任务和安全保卫工作,有效缓解了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问题,满足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安全需求。此外,保安服务业已发展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应新时期企事业单位保卫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改革要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仅深圳市从事安全服务业的人员就达80多万人。作为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保安服务业为大量求职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是政府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安行业的困境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四十多年前,农民工的就业机会比较少,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来料加工企业劳工需求多,当时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我国保安服务业是从人防起步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首次突破14亿大关,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创下新中国成立后有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8.1%,占比创新高;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正快速逼近深度老龄化的14%。2019年12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0》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总人口出现下降;非标准就业成为普遍现象,用工方式和劳资关系出现重大变革;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全面影响劳动力市场,岗位结构和技能需求发生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减弱,中国“未富先老”。长期的低生育率会导致高度的老龄化和人口衰退,引发劳动力不足,生产力下降,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多重挑战。
近两年,受中美贸易战、劳动成本增加、互联网经济冲击、房价不断攀升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上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爆发对经济的影响持续增大,加剧了资本从实体经济向金融业、房地产行业汇聚,导致本来就不景气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困难。
实体经济的持续疲软势必造成保安服务市场的需求缩减、竞争加剧,因经济繁荣而繁荣,因产业兴盛而兴盛的保安服务业受到直接冲击。保安服务市场放开后,新成立的保安企业如雨后春笋,但市场的“蛋糕”没有变大,而是变小了,而且切的更小、瓜分更多,绝大多数的保安公司大多数业务都是人防,激烈竞争的结果不过是换了一个公司,换了一批人做,工作方式、技术手段、服务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保安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是根本,也是基础。长期以来,保安服务业存在门槛低、素质低、待遇低和流失率高的“三低一高”问题。人力资源短缺日甚一日,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顽疾。保安员工资偏低,社会地位不高,职业认同感缺失,招人难、留人难导致入职门槛降低、人员素质偏低,导致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无法赢得客户认可,造成保安员工资待遇无法提高的恶性循环。虽然各方一直努力,保安企业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拓招聘渠道、保障人员供给、提高福利待遇,虽然一直强调通过文化留人、氛围留人、情感留人降低队伍流失率,但从目前来看,这一问题将长期存在且愈演愈烈,似乎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
科技进步、智能化发展给保安人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资料显示,2019年的安防市场规模达到了7500亿元人民币,大批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打造,既提升了安防的质量,又挤压了人防的空间。今后,智能安防会逐步替代人防,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做好人技结合、发展综合安防是新经济形势下的唯一出路。
劳动人口减少,就业人口下降,劳动成本必然上升。流失率达到80%以上的企业,运营成本一定会很高,保安服务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高于80%。此外,“五险一金”、税制改革、税费增加、全员全额参保、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服务费增加困难等,致使保安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五险一金”的全面推行使很多保安企业的税费同比增加了20%-30%,如果社保全员全额购买,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一些保安公司为了维持运作,不得不采取缺人空岗,找些实习生或退休失业老人顶岗。如果不及时转型升级,减少用工比例,增加科技投入,大批保安企业将因成本增加、入不敷出而陷入窘境。
保安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社会变革发展迅速,科技进步改变了社会业态。未来十年,中国将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镇创造了80%的国民收入,要想将社会治理好、经济发展好,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如何在政府的统一引导、公安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进一步提升安保的价值和质量,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我国的保安服务业从1984年开始,经历了人力护卫的近四十年发展历程,服务方式基本没变。目前我们迎来了高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伴随5G的拓展应用,人工智能将逐步取代一些人力操作的工作,逐步取代很多行业。李开复说,保姆、司机、保安、华尔街的交易员等等,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之内就会被取代。BBC作过一项分析,统计了365个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按概率大小,最容易被淘汰的工作是: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客服、保安、司机、清洁工……尤其最近几年,一些变化已然发生。停车场的保安员、高速公路的收费员、超市的收银员、银行柜台人员已经越来越少了,环卫工人也正在被无人驾驶的清洁车取代。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在不远的未来,保安服务业必将面临“不变革即淘汰”的困境。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技术防范给保安服务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运用互联网+保安服务的思维,积极拓展安防服务领域。5G、AI、AR、大数据等最前沿的技术为安防产业的全新发展提供了驱动力,但是基于新技术开发出来的产品、应用,必须实现技术与安防的深度融合,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构设计,对保安工作进行重新定义,只有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可持续性发展。要根据每个客户单位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从技术支持、质量保证、管理监督等方面综合考虑,从技术先进性、场景适配性、市场满意度等多个方面对产品、方案进行综合测评,打通安防产业上下游,搭建人防技防协同发展生态链,不断开发新的应用场景,建立分层次、差异化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保障保安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给保安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保安服务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是保安服务公司与客户单位签订护卫合同,约定派驻人数、职责、护卫范围、护卫责任和服务费用等内容,主要是以人数为单位按月结算经费的,不是以质量和责任为考核标准的。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是很容易造成低价中标、“吃空额”、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服务费难以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创新商业模式和结算方法,在合同签订时首先要明确安全防范的责任体系,改变以人数为单位的结算方式,应由保安公司根据客户单位的特点和安防实际需求,自行安排人防数量、 加大科技含量,采取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多维度防范措施,制定整体的安防解决方案,实行安全责任制,客户单位只需关注安全护卫目标的执行情况,以结果为导向实行月考核,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细化考核体系进行绩效打分,只要达到了约定的分值,即视为完成了任务,履行了合约;如果没达到约定的分值,可根据合同约定按比例扣除服务费绩效部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给予保安服务公司一定的工作自主权,使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配人防、技防、物防资源配比,有利于人技结合工作的高效推进,安全更有保障。
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综合安保,当前,以下几个领域值得保安企业重点探索和认真尝试。
1.智能监控。随着5G网络的商用和普及,安保行业可以实行线上、线下的结合,采取线上监控联网,线下保安防范,线上实时报警,线下及时处警,提升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做到科学高效、精准防范,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
2.智慧社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对社区中人、车、物等多种海量信息的精准掌控,是实现社区安全综合治理的基础。建设智慧社区,在社区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单元门口、公共区域的监控系统中融入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视频分析等人工智能技术,对社区中活动的人员、车辆进行实时记录、判别,实现对“人、车、物”的高效管控,打造平安、便民、智慧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既有效打击社区管理常见的偷盗、推销、张贴小广告等行为,杜绝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小区,也为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治安管理、平安小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是现代化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物业保安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目前深圳大力推广的罗湖物业管理创新模式就是智慧社区管理的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
3.智能装备。现代高科技广泛应用到保安工作一线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比如先进的智能安防装备和无线监控技术可以实现护卫目标的有效监控和保安人员人身安全的有效保障,市面上已经十分成熟的无人机管制、侦查设备和水陆两栖无人机,在复杂、极端环境下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超前预警和远距离侦查。此外,要研发一批高智能的保安可穿戴装备,如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武装一线安保人员,以提高保安工作效能。
4.平安城市建设。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视频监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一线大城市已经可以实现监控摄像头100% 全覆盖。行业调查公司IHS Markit2017年1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公共和私人领域(包括机场、火车站和街道)共装有1.76亿个监控摄像头,预计在其后的三年内中国安装摄像头的数量会增加到6.26亿个。智能监控网络已经构建。技防向社会延伸,优势越来越明显,作用越来越大,安全效应显而易见。
在安防领域,利用视觉AI技术可进行人群分析、在逃人员追捕,可通过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摄像头对目标人群进行锁定、筛查、实时报警。视觉AI技术融入视频监控、联网报警、智能交通等各类综合应用安保系统或报警平台,将大大提高安防工作效率,降低误报率,节省人力成本。城市安全防范系统正向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迈进。
建设平安智慧城市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随着5G网络的商用,数据的采集、分析变得非常快,整个城市将融为一体,5G行业融合应用将全面开花,良好的5G产业生态将逐渐形成,万物互联和智慧社会将得以实现,这为建设平安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分析和应用、资源共享、业务对接提供了助推剂。比如,中保国安集团深耕多年的平安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平安福鼎”“智慧新余”,在新技术、新应用的助推下,整合了十大技术系统的“智慧天网”综合应用平台,聚合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监控、指挥调度等多种资源,为公安机关预警防控、指挥联动、调查取证、案件侦破、在线监控提供极大便利,为整个城市提供了更全面、更快捷的信息与安全服务。
社会变革如此迅速,科技进步飞快地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远的未来,保安服务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智能安防、加快转型升级是保安服务业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保安企业要围绕安全这一主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创新商业模式,调整业务结构,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加大技防研发投入,推进技防系统升级,寻找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努力推动技术、产品与人力护卫深度融合,实现保安企业的转型升级、华丽转身。文:冯道宽/中保国安,本文来源中国周刊。